本篇文章2674字,讀完約7分鐘

在三臺梧州渡邊看廊橋(許峻榕攝)

涿凱兩江交流道的濕地公園將成為市民健身的好地方(謝勇拍)

涿凱兩江包圍著潼川古城(尹小龍拍)

綿陽信息網三臺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 三臺縣城治地澪川,左帶涿水,右夾中江,住水陸要沖。

涪江流經三縣境內,水流達70多公里,流經蘆溪、潼川等近10個鎮鄉,百頃鄉出境至遂寧市射洪縣香山鎮,涪江也借此從上游進入中游。

水韻澍川

涿江岸明珠城

涿凱、凱兩江擁抱城東流三臺,是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商人云集的繁華之地。 三臺歷史有很多名字。 但是,有一個在時光流逝中閃耀的名字。 那是潞川。 如今,更美麗的潞川踏上了波濤,風姿豪華,開啟著創新時代… …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年春節前,澎川古城旅游綜合體揭開神秘面紗,在原來的南濟渡位置,矗立著一座大梧州渡牌坊,如老人凝望涪江凱江向東流動,凝望著城區變遷,訴說著古城的恢復與厚重。

三臺文史專家左啟表示,三臺縣來自遙遠的古英國,郫縣、北伍城縣、始平縣發展合并。 的縣城治地澧川,左帶涿水,右隔中江,居水陸要沖,自古以來為縣、州、府、路治所,縣城歷經歷代修繕、改建、擴建,但城址至今未變。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華陽國志》報道,鄖縣之名來源于鄖江,三臺縣城治地潞川,歷來為縣、州、郡、府、路治所。 梧州命名時取梓潼水的梓字,梓潼水是今天三人熟知的梓江,梓江是涪江支流。 北宋重和元年( 1118年),梧州改為潼川府,在命名潼川時取梓潼水的潼字。 從此,澪川這個厚重的名字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變得有名起來。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涪江流經三縣境內,流量達70余公里,三臺百左右鄉出境至遂寧市射洪縣香山鎮,涪江也借此從上游進入中游。 涿江三臺水面水流很大,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水災,歷史上是修堤壩、修城墻防御洪水的。

潞川古城墻原長5公里,現有約2500米,東城門、南城門完整保留,年古城墻和東、南城門作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公布。 南外街、方家街、下南街等古老的街道和清朝初期建造的古老的庭院經常被保留下來。 南外街、江西街與水上碼頭的南濟渡相連,南濟渡建于清干隆16年( 1751年),20世紀才退出歷史舞臺。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為了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延續古代建筑的生命,繼承千年的文脈。 近年來,三臺縣委、縣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實施潞川古城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對部分歷史古建筑實施招牌保護,修繕歷史文化街區內以前流傳下來的民居和商店,新建主題酒店和歷史街區的配套景觀和建筑。 現建成梧州渡(原南濟渡)牌坊和廣場、游客中心、南外街、江西街、廣東巷、伍城巷等區域,建設獨特的石板路,懸掛大紅燈籠雕梁畫樓的青磚房,再現了千年潼川古城美麗的畫卷。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通過水來興起

水電站受惠于糧農大縣

作為重要的糧食大縣的三縣,是東依涪江、南臨凱江,有百萬人口,是水岸興修水利的城市。 1950年以來,3個縣的歷屆政府重視水利的快速發展,興辦了大圍堰、民力堰、紅旗堰水庫和紅星堰電廠等重要水利工程。 劉營鎮大圍水庫新建的冬瓜山電航樞紐水電工程,實現了1~3號機組的全部并網發電。 并注重改善水域環境質量,落實涪江三段河流生態系統保護。 1968年8月,3輛紅旗堰正式開工,1971年底關閉。 配套的水庫電廠、大興寺電廠分別建于1980年、1988年,年發電量合計達到220萬千瓦。 目前,3個縣已有魯班水庫、武都引水工程等6個水利工程,永安、冬瓜山、吳家渡、明臺、文峰5個梯級水電站,對3個縣的水利調節、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及民眾生活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與涪江的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多米的永和堰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水利工程。 清隆二十六年( 1761 )建成的永成堰和1939年繼永成堰之后建成的鄭澤堰,于1950年10月合并,三臺縣人民政府因永久和諧用水的意義而得名永和堰。

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省建設廳組成了四川省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大興水利。 1937年,桃、李、太三水庫士紳聯名向縣政府提交圖書,申請三水庫水利灌溉工程,從老馬渠經李村水庫(里程鄉)、太古水庫(尊勝鄉)、桃園水庫(新鄉)到永新鄉,渠長達23.5公里。 當時3個縣的縣長鄭獻征負責第四科的調查,并向省政府和省貸款委員會報告。 新工程于1938年1月1日開工,1939年4月6日完成,極大地處理了戰爭時期的糧食生產供給和民眾生活問題,為川蜀地區的抗戰做出了貢獻。 年7月,省水利廳同意將永和古堰水文化園納入該堰防洪治理工程項目,確立以爭勝鎮永和堰干渠黃萬里設計建設的高家橋渡槽為起點,沿斜坡在上面建設水文化園。 該工程于去年4月建成,年主體工程竣工。 水文化園呈現出三大飛躍布局,由水文化博物館、抗戰紀念碑、東北大學內的巴蜀故事墻、水中望月劇場等四個重要景點組成。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三臺縣水利局局長王宗明告訴記者,涪江從涪城區豐谷町進入三臺縣境內,縣內共達到70.65公里。 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通過開展清四亂水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措施,三臺涪江流域水質明顯改善,出境斷面和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縣河湖水安全環境明顯改善,呈現出水清岸的優美風貌。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渡口變

千年水運向東流

三臺,曾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的美譽,這與當時發達的水運有關。 來自綿州的北宋冠軍蘇易簡寫詩清流深夜渡,等待官員戴星迎。 兩行蠟燭的眼淚,一葉彩舟的輕盈。 描寫的是在三臺境內涪江夜行,船停在渡口,官員在等待迎接的情景。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史料記載,唐代潞川以下的涪江航線是藥材運輸和集散的水運要道。 到了清代,水運成為了3輛長途客貨運輸的首要方法。 當時潞川運營的木造船有338艘,縣內的食鹽、棉紗、土布、生絲等物資大部分從水路出口,當時的潼川(今三臺)有34處渡口。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經過整治和開發,從中水庫(今江油)到三臺之間的涪江航線可供通行10-20噸船。 凱江引進后,舟行暢通無阻,可以通行20-30噸的船。 當時,全縣共有木造船369艘,核載重3874噸,工作人員達到1370人。 1951年,三臺民船第五聯營公司成立,三臺年水運貨運量達3.6700萬噸。 1956年,三臺全年水上運輸量增加到近7萬噸。 1979年,3輛航運達到高峰,年航運量達到70.2萬噸。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20世紀80年代,隨著道路交通的快速發展和水資源的變化,3輛車實施了渡口橋梁化、橋梁永久化工工程,渡過渡口橋項目,登上了前臺。 從此,渡口停航,繁忙的水運漸漸衰退。 渡口日益取代日本,架設了大橋,目前縣城周邊有新渡口涪江大橋、梧州大橋、凱江廊橋、老南橋、新南橋、成巴高速涪江大橋等6座大橋。

【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綿陽日報社文芳閣記者田明霞

李志

標題:【快訊】潼川古城:兩江繞城流韻千年

地址:http://www.thelaststrawstore.com//myjy/17054.html